
查平坦小学大门

孩子们每天就在这简陋的教室里完成一天的学习内容。

村口原本有一间专门的教室,后来推倒重建,由于缺乏资金,所以学校搬进了这间原本是祠堂的房子,新小学还在建设中,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完成。

村里唯一的老师——潘宝兴,今年55岁。原来这里的老师姓胡,在这教了十几年,去年退休,没有老师愿意接替他来此山里的小学,作为土生土长的查平坦人,潘老师毅然决定从乡里的中心小学调回,接替胡老师撑起这所学校。据孩子家长说,他班上的孩子成绩在县里一直名列前茅。

潘老师不仅是热情的教育工作者,也是积极的旅游推动者,在他的推动下,近年来,查平坦借婺源旅游兴旺的东风,时常会有游客来访,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带来了新的经济支撑。

为了合理安排这三个年级一个班的教学任务,他将黑板分成了三部分使用。右边的就给学前班的几个孩子写个识字标,中间的就给三年的两个小朋友上课用,左边的就给一二年级的五个孩子用,在一节课里面不同的年级都兼顾一下。

潘老师的家就在学校边上,平时除了家里就是在学校,学生们有什么问题马上就能找到他。

潘老师早上上语文,下午上数学,偶会会教孩子场一两首歌,像英语或者计算机这种课,他也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。

由于只有一名老师,每天要站五六个小时,而且教室里也没有讲台,潘老师累了就会在学生的凳子上坐一会儿。

胡泽平和胡仪今年三年级,这学期上完就要去山下的小学,为了使他们去了山下能尽快跟上其他的孩子,潘老师对他们两个格外严格。

“像查平坦这样的小学,虽然学生少,但也不得不保留,即使有一个孩子上学也得配备老师。等到周边没有孩子了,这样的小学也就自动‘消失’了。”当谈到为什么不配备校车送孩子们去山下的中心学校上学时,潘老师说“一个是资金问题,但最大的障碍还是查平坦复杂的地形,山道狭小,坡陡弯多,山路上校车不能会车,孩子们的安全没办法保障。”

教室门口有一面国旗,每周一,他们就在这里唱国歌。算是一个简单的升旗仪式。

查平坦孩子们每天都重复着的同样的生活模式,由于山上没有什么娱乐设施,也没一个像模像样的操场,孩子们平时就在这个教室的另一边玩老鹰抓小鸡一类的游戏。

教室的后面有一些画报和小人书,大都是一些游客留下的,还有一些是每年高校支教的学生们带来的,是山里孩子唯一的课外读物。

潘谦是这里最小的孩子,今年6岁,还是学前班,父母在外地打工,跟着爷爷奶奶在这边上学,最近才刚开始学写字。

他的堂姐潘敏,父母也在外地打工,跟着奶奶在这边上学,由于最近是采茶旺季,她的奶奶整天在茶山上,所以放学回家经常吃不到新鲜的午饭。图为潘敏在家门口等着奶奶回家。

胡锦玲今年9岁,二年级,父母离异,父亲在外打工,母亲很久没回来看她了,跟着爷爷奶奶还有太爷爷在这边上学,听潘老师介绍,小姑娘很懂事,读书很努力。就是经常会哭着想妈妈。

胡仪是这里最大的孩子,今年11岁,成绩优秀,去年曾经考了全县第三名,同时也是这所小学的班长。

胡仪的母亲患有精神病,父亲在外打工,平时就跟着爷爷奶奶,而且奶奶身体也不好。

每个孩子都同样重要,他们都将拥有自己的命运和未来,而在这一刻,他们的命运是和老师紧紧相连的。图为潘老师分别和12名孩子合影。

当旭日升起,阳光再次照射查平坦,孩子们又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学习生活。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,越来越多的孩子去往山下。山上的希望小学还在建设中,往后的查平坦小学将何去何从。

本组图片经媒体报道后,9月份我再上查平坦小学,新的希望小学已经建成。图为新的希望小学大门

学校的操场

崭新的教室

一些教学器材

各地捐赠的一些教学器材

老师办公室

每天下午,潘老师都会在这上课,给孩子们补习,除了查平坦的学生,一些城里回来的孩子也会来听讲,这里嫣然已经成为了教学活动中心。

潘谦,这里最小的孩子,今年6岁,下学期就要上一年级了

认真上课的胡 锦玲同学,开学马上就要升三年级了。她父母离异,父亲在外打工,母亲很久没回来看她了,跟着爷爷奶奶还有太爷爷在这边上学。

潘老师在新的教室里给孩子们认真的辅导

教室目前还只是一间,也只有潘老师一个老师,所以各年级的孩子还是在一起上课,潘老师各年级都得兼顾。

下课了,学校就是孩子的娱乐场,即使不用上课,孩子们也喜欢跑到这里玩。

学校一角,课余时间,孩子们会围着潘老师听他讲故事。

孩子们每人收到了一个捐赠的新书包,开心的和潘老师在操场合影留念。(有几个孩子只是暑假暂时在这上课)

其实查平坦小学只是现实的一个缩影,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的“查平坦小学“需要去帮助,需要去建设。而作为一名摄影师,能用自己的镜头去报道他们,帮助他们,也让我很欣慰。纪实摄影并不在构图的好坏,而在于真实,因为真实往往最能打动人心,未来,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品去感染大家。